首页 > 媒体看高境 > 报刊新闻
  近期热点  
需要教育:擦亮成长底色 凸显办学特色——上海市宝山区江湾中心校培育新型现代小学纪实
作者:[文滙报] 阅读数: 日期:[2014/6/5]

  创办于1942年的江湾中心校,地理位置充满着寻味:地处宝山最南端,东与杨浦相伴,西与虹口接壤。三区的教育在这里汇合。
  学校在高境镇政府和区教育局领导与支持下,薪火传承,桃李芬芳,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需要教育”为主旨的办学特色,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赢得了社会认可。学校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花园单位、宝山区素质教育示范校、宝山区教师发展示范校、宝山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宝山区绿色学校等。
  为进一步满足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06年7月,学校由高境镇政府投资,在原校址上进行了改扩建。改建后,学校校舍占地面积12576平方米,建筑面积10810平方米,拥有联体教学楼(内含标准教室28间)、办公楼和综合楼,拥有室内运动场、室外篮球场和4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足球场;拥有自然实验室、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电脑房、乒乓房、多功能影剧院等14个专用教室;拥有电视闭路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每个教室配备“班班通”,无线AP校内全覆盖。2012年,学校绿化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按“市花园单位”标准进行整体改建,绿化占地面积为4400平方米,覆盖率达35%;对新校舍配套功能室进行建设规划,目前完成了少先队队室、卫生室、心理室和210平方米师生图书馆的建设,校史馆也在积极筹建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育设施,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基于需要的校本课程“跨越”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特色。江湾中心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始终以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轴心”,进行了系统构建。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以“指南”、“方案”、“标准”为依据,在充分体现“需要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将原本系统缺失、指向不清、重复交叉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全面梳理,并根据学校实际与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努力架构学校“理想”特色校本课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以“理想”为名,寓意江小是学生梦想起飞的地方,希望学生在江小学习的同时,也沉浸在浓郁的课程文化中。
  而近年来,学校提出“梦想家”学校综合活动课程的建构,宗旨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开发,凸显学校顶层设置的科学性、整体性,关注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同成长。“梦想家”综合活动课程,是在“需要教育”的学校办学理念驱动下,通过梳理原本零散的兴趣组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周(节)活动,根据师生成长需求,将拓展型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分类,形成三大板块:兴趣活动板块、主题教育板块、实验课程板块。“梦想家”综合活动课程,树立适合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观和课程观,建设适合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使综合活动课程成为师生搭建梦想、实现理想的平台,凸显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是关注教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三是关注顶层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确保育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在校本课程建设上,“需要”被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立足教师发展:“需要教育”的人力支撑
  素质教育的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本身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成长的需求。学校一直把“需要教育”的有效研究作为教师发展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
  将“需要”变成“提供”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落实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实效。为此,学校采取了许多举措。
  多途径——扩展学习渠道。多年来,学校坚持落实校内外师徒结对、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师培训制度,拓宽教师学习途径,扩展学习渠道。自2001年起,学校近20位青年教师与区教研员师徒结对,如今,这批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2011年,在“十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路”师徒结对总结回顾活动上,学校16位青年教师再度与教研员师徒签约。学校积极邀市、区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主题培训、专题讲座、研究辅导、课堂指导等活动。在区教研员的引荐下,市教研室朱浦、薛峰、陈裖、姚剑强、徐敏等一批教学专家相继来校指导教师教学。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拓宽教师学科视野。三年内有30多位教师分别赴北京、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参加国家级和市级培训。
  多层次——满足教师需要。满足教师不断成长的需求,学校根据国内外专家关于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师分为“新手型、能手型、研究型”三类。面对不同的教师对象,提出不同的专业要求。实行“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以学带训”“以研促训”研训模式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战能力,使教学改革既是学校发展的舞台更是教师成长的战场。
  对新手型教师,坚持“以训代学”的培训原则,加强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帮助5位新大学毕业生尽早适应教师角色、胜任教师岗位,学校把骨干教师聘为新教师的带教师傅,开展“给力青年教师”、“携手践行,教学相长”、“成长课展示”等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进新教师成长。
  对能手型教师,坚持“双主体”的培训原则,提高培训效益。由于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教学能力强、教学风格明显的教师,这批教师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力量。对这批骨干教师,学校坚持“双主体”的培训原则,即校外“接受培训”的主体和校内“实施培训”的主体,提高队伍培训效益。
  对研究型教师,坚持“以德为先”的培训原则,凸显传帮带功效。在学校有这样一批“三强”老师:教学能力强、教研能力强、指导能力强。他们多半在教研组长和学科教导的岗位上。对这些老师,学校坚持“以徳为先”的培训原则,对他们提出传帮带的具体要求,在“教学相长”的带教培训活动中,整体提高了队伍水平。
  多平台——提供展示机会。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培训培养方式。学校尽一切可能为教师搭建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展示的舞台、搭建岗位锻炼的舞台,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教师队伍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近三年,学校有47人次参加全国、市、区级教学评优和展示,26人次在区级层面交流发言;100%教师参加市或区级课题研究;每学年,学校都有近十位教师被聘为区学科中心组和名师工作室成员。近年来,学校2位副校级干部走上了正职岗位,2位“助理级”干部走上了中层正职岗位,1位教研组长和1位教师推上了行政管理岗位。在各个岗位上,教师尽显风采。
  将“需要”变成“舞台”
  教师需要的满足,需要有舞台提供实践的机会。学校落实教研制度,培育教研特色。
  有效落实“六个导”,营造研究氛围。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营造“浓厚、严谨、和谐”的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并以“干部先导、学习引导、科研向导、实践自导、对话互导、名师指导”的“六导”研训策略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实践的层面,提升教学研究的实效。“六导”的研训策略,首先是领导干部和教师一起下水实践,其次是通过师徒结对、专家指导,第三提供实践机会和舞台。
  关注集体成长,培育教研特色。近年来,本着让每位学科组教师共同进步的愿望,学校首先在学校强势学科——语文学科中尝试进行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板块式”循环跟进的教研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兼顾三个层面教师的培养:培优、促中、扶弱。培优:指对能手型老师的培养,树立典型,以一个点来辐射一个面。促中:指对经验型老师的培养,让他们在集体的听、评、议、思活动中找到自我发展的进取点。扶弱:指对新老师的培养,鼓励他们在集体教研中多看、多学、多思、多议,从而取得进步。2011年,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2012年,语文教研组被授予市“巾帼文明岗”称号;2013年,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区工人先锋号、共青团号。
  组团推进,智慧共享。因为学校长期致力于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级骨干教师呈梯队发展。这些教师,他们既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和见解,又具有个人独到的学术思考。在工作中,他们不喜欢黏贴和复制,更沉湎于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教学研究。学校将这些老师组成学习研究团队,交流信息、交流智慧,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感言 优质教育:将“需要”变成“满足”
  江湾中心校校长 孙汝红
  “需要教育”在学校生根发芽,是有“需要”拉动的。
  我们的教育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满足师生的成长,唯师生成长需要的满足,才是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我们的教育需要在更准的层面上遵循教育的规律,唯有遵循并实践的丰满,才会有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的教育需要在更远的层面上适合时代的需求,唯有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才有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需要教育”,让我们更走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更贴切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贴切学校的持续进步。
  江小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旨在以精神的力量塑造和激发人的潜能,从而达到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充满自信地跨出第一步,兴致盎然地走好人生路”的学风,也是旨在体现以需要教育指导下的师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办学思想,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有活力”的办学目标愿景,作为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
  将“需要”的市场格局变成“满足”的教育生态,我们任重道远,奋力前行。
  
立足品质办学:“需要教育”的内涵深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根据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确立了“需要教育”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
  “需要教育”的六个“两”
  其主要内容包括“六个两”:(1)针对两个实际:新技术的挑战,教育的旧弊端;(2)满足两种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3)激发两种情感:爱的情感(爱国爱家乡爱集体),真善美的情感;(4)培养两种精神:刻苦奉献精神,进取创造精神;(5)提高两种能力:吸收处理运用信息能力,参与交往组织管理能力;(6)达到两个目标: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
  根据“需要理论”形成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孩子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需要教育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办学中,学校传承已有的“需要教育”的办学思想,并在内容和内涵方面根据时代发展与学校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将“需要教育”的办学思想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学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氛围,倡导创新务实的群体精神,培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学校精神,构建学校现代教学需要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研训一体的培训制度,努力打造特色和培育品牌,让“需要教育”成为引领和促进师生发展的动力与平台,逐步满足和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立足学生成长:“需要教育”的成功标志
  “需要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各项活动满足学生需求
  基于“为每一个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的学校教育文化构建,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重要前提不动摇,立足于前瞻性思考,认真落实市、区关于体育、艺术、科技等工作精神,在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校园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推普周等活动,组建学生活动社团,追求活动质量,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年年被评为区推普周活动先进集体、区健康校园。2012年,学校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相继被评为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区语言文字示范校、区图书馆达标建设优秀校;学校学生代表区参加市古诗文吟颂综合展演、市英语小品比赛均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参加区舞蹈、合唱比赛获团体一、二等奖。近两年,学校体育、科技工作也在原来基础上屡屡有新的突破:学生拍毽获区团体第一名,并代表区参加市比赛获第八名;学生花样跳绳获长江路地区规定套路团体第一名、区第五名;区中小学校园百队交互绳大赛获团体第二;网球社团成员参加区比赛获个人冠军;OM队成员参加中国地区科技创新赛获奖……江小的学生正在校园活动中全面发展、充分成长。
  双语教学在长期坚持中有突破。2006年,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校。在多年的实验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在“学科、活动、社团”三个版块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年年组织开展双语主题活动: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等;年年有英语小品参加区级比赛获奖,2011年,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英语小品《TheLittle Liste Bunny》获区英语小品比赛一等奖;2012年5月,该英语小品在获得区艺术节课本剧比赛一等奖后,又代表区参加市英语小品比赛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艺术教育在传承中有发展。近年来,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满足学校特色发展需求的抓手,提出“课堂普及+社团提高”的工作策略,全面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学校每年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组建合唱队、舞蹈队、版画组等学生艺术社团,并积极参加全国、市、区级各项活动和比赛。在市“真彩杯”和“樱花杯”书画比赛中,我校年年有学生作品夺冠;2012年5月,张思婧同学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得奖并应邀赴韩国参加颁奖典礼;学生的合唱作品、舞蹈作品、小品都曾在区艺术节活动比赛中获一等奖。
  2010年,学校在区中小学“艺术集体项目——歌唱”活动中被评为“示范先进校”;2011年,学校获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2012年,学校相继被发展成为区“版画共同体”和“合唱共同体”成员单位。近年,在接受区教育局对学校艺术工作的评估后,再次被授予“区艺术教育特色校”称号。
  拓宽成长新天地
  学校为学生成长创造新天地。阳春三月,校园如画。“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新一期的“湾湾”电视台播报又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日的播报由宝山电视台录影,江湾中心校“湾湾”电视台的小主人们登上了宝山电视台的大屏幕。
  学校“湾湾”电视台成立已有四年,一批批小雏鹰在这里磨练能力,增长才干,学生的努力也让小小电视台节目变得越来越丰富,现如今已拥有新闻一箩筐、十万个为什么、双语节目、佳文共赏、才艺小舞台、真情放送等六大栏目,学校开设电视台,由学生自己制作和播出,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锻炼了才干,更为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
  今年4月18日,五年级女孩和母亲手拉手,在轻柔的乐曲声中走进了学校精心为她们准备的青春期女生“母女必修课”的课堂。“女生第一课•玫瑰课堂”的宣传片,拉开了温馨而庄严的课堂序幕。学校向每一个家庭赠送了“关爱礼包”,共同学习了青春期母女必修课读本知识,共同观看了三维动漫专题片。学校为母女开辟青春期必修课堂,为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旨在帮助家长确立“母爱需要学习”的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打印]  [收藏]  [关闭]